查看原文
其他

陈松文,曹凑贵|水稻生产碳中和现状及低碳稻作技术策略

曹凑贵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12-31





聚焦水稻生产碳中和,以低碳稻作助力水稻绿色转型
MANG ZHONG文章简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特别策划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专题,其中刊发了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曹凑贵教授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王斌共同撰写的文章《水稻生产碳中和现状及低碳稻作技术策略。欢迎从中国知网下载阅读!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习总书记向世界宣布: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水稻种植是我国第二大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源。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面积约占我国的50.6%,是中国水稻温室气体的重点区域,加之该地区水稻生产氮肥损失大、生产投入高、环境负荷重等问题突出。因此,认清区域水稻生产碳中和现状,明晰不同农艺措施对水稻种植固碳减排的影响规律及潜力,探讨稻田固碳减排策略,对于推进水稻绿色转型、助力国家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为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绿色生产,在界定水稻生产碳源、碳汇功能基础上,基于文献统计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省(市)区域碳排放及碳中和现状,解析了不同稻作模式碳排放特征,评估了不同农艺措施对稻田固碳减排的影响及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增汇、减排、降耗、循环”的低碳稻作技术体系。统计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省(市)区域碳中和水平为-1.52 Mt~1.75 Mt C-eq;区域内稻作模式碳中和水平为-401~2 673 kg C-eq/(hm2·a);总体而言,免耕、秸秆还田、氮肥减施、间歇灌溉及稻田种养等农艺措施均可实现碳盈余,表明通过合理农艺措施、优化布局稻作模式,能够提高水稻生产碳中和水平。


文章引用
陈松文,刘天奇,曹凑贵等. 水稻生产碳中和现状及低碳稻作技术策略[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1,40(3):3-12.
DOI:10.13300/j.cnki.hnlkxb.2021.03.002


 敬请关注,点击阅读原文,欢迎投稿!

第3期精彩内容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营养健康:黑米主食化未来可期

长江经济带农户生态认知对其清洁能源利用行为的影响机制

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氮肥增产增效综合调控

手机在线购买期刊
戳“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